继续闲聊了一会儿,三人终于在母亲的催促下出了门。没办法,谁让他这当哥哥的“忘了”很多的事,只好让两个弟弟带路了。
从温暖的室内走出来,杨华才真切感受到深秋的寒冷,看着两个和自己差不多微微发抖的弟弟,他也只好暗自抱歉。
由于没有棉花,这个时代的御寒手段相当有限。
贵族倒不用担心,他们可以选择各种动物皮毛制成的裘袍或填充了蚕丝絮的绵衣御寒。
普通的平民用不起这些遥不可及的奢侈品,家境稍好点会用一些下等动物的毛皮制成短衫,一般点的则会在衣服被子里填“缊”,也就是纺织时剩下的乱麻、旧絮;再差点的便只能填芦絮等野外植物的产物了。
可不管是缊还是芦絮,以这个时代的缝纫技术,就算只是填充在被子里,一觉下来,睡觉稍不老实点的人也能让其乱成一团。
而要制成衣服还能穿得出去,那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在贫困的周地,能够拥有一套体面的冬衣,差不多算是比较富裕的人家,这其中还有不少是“祖上也阔过”时传下来的。
每到冬季,一家人共用一套衣服,谁出门便由谁穿的现象在周地也并不罕见。
在自己的计划列表里再加上一条改善保暖之后,三人便迈开大步向后山进发,以运动来抵御寒冷。
走出两三里,杨华才算是缓过来,得以仔细打量周围的环境。
这一带其实也不算是山,只是邙山余脉的丘陵地带。
此时正是铁制农具开始广泛使用的时期,由此而带来的生产力大提高支撑起了战国频繁的战争。
可这一工具更新的潮流却似乎忘了洛阳盆地一般,周地的人们刚抬脚想要跨进铁器时代的门槛,就因周室的衰落被一脚踹了回来。
绝大多数周地的民众仍然只能使用磨制的石斧、石刀、石锄,持着这些简陋的工具,连平原、河谷的耕种也极为艰难,更遑论周王室分给他们的丘陵坡地了。
看着村子周围遍布着枯萎的荒草、灌木,杨华心里有些不是滋味。虽然没有生长在农村,可还是多少知道农业生产的模样。
在他那个时代,很多地方,大量的机械化已经取代了人力。而在一些发达地区,一个人耕种上百亩也不是什么难事。
若要想靠家里的这点地改变自己的生活,要做的改变实在太多了,自己该如何着手呢?
一边思考着,一边沿着溪边溯流而上,走了两三里后,三人来到了一处陡崖下的山洞口。
看来这就是平时自己寻找水晶之地了。打量了一下周围裸露的岩石,主要是以石灰岩为主,心中略微回忆了一下自己那点可怜的地质知识,便开始追逐已经进洞的两个弟弟。
等杨华进洞之时,林和壮已经用火镰点起了简易的火把。
洞中的地面已经被踩踏得光溜溜的,看着二人一副轻车熟路的样子,显然这里早就是村中孩子的乐园了。
这个天然形成的石灰岩溶洞并不大,只能供三人并行,但高度却有近十米,越往里走就越窄,一直走了两三百米,已是到了尽头。
在杨华疑惑的眼光中,林和壮像猴子一样灵活地向上攀爬,不一会儿便消失在石缝之中。
杨华无奈地摇了摇头,恐怕也真的只有孩子们,才能发现洞中的奥秘。
当下小心翼翼地沿着二人的足迹跟了上去。尽头是一个仅容一人爬行的小洞,爬出十几米后,便来到一个几十米见方的空间。
无心去关注周围的石钟乳,二人围着的水晶石立即吸引了杨华的全部注意力。
一般说来,水晶都是生长在热液型的石英矿脉中,石灰岩中并不多见。不过这个水晶矿柱居然品质不错,虽然已经被砸碎了大半,最下面还有一截尺许长的柱体保存完好。
杨华一边招呼两个弟弟将周围散碎一地的晶块装进袋子,一边打量这块完整的水晶。
整块水晶柱面平整,无色透明,直径约有二十厘米。小心的用石块从底部开凿,心里却在思索着如何利用这块水晶。
作为一个业余天文爱好者,望远镜几乎是基础配置。
杨华之前便拥有大大小小好几副望远镜,其中一副是他十六岁生日时,父母花了上千元买来送给他的,虽然只是入门级的天文望远镜,却着实让他兴奋了好久。
因为这一爱好,他多少还是了解了一些望远镜的知识。
望远镜最重要的部件无疑就是镜片了。用玻璃来做镜片是很多人的常识,中国第一条浮法玻璃生产线就建在洛阳,在距王城公园不远处,还有一条以玻璃厂命名的路。
他只是大概知道玻璃是怎么烧制出来,嗯,相当大概。花点时间捣鼓,烧出玻璃应该还没问题,可要制出适合镜片用的无色透明玻璃,那就远远超出其认知范围了。
幸好天无绝人之路。
造不出无色透明玻璃,透明水晶也是磨制镜片的绝佳材料。
眼前这块水晶,足够制出几十块镜片了,组装个望远镜绝不是问题。有了望远镜,自己总算有一件趁手的工具了,毕竟他的工作就是观察天相。更何况,这东西绝对是划时代的新奇玩意儿,自己应该能够用来换点小钱钱改善生活吧?
至于怎么把这一大块水晶做成大大小小的镜片,也不是什么难题。
高石子和泰山不是正在帮苌弘制作星厅么,这两个可是墨子和公输班的高徒。
高石子嘛,历史上好像没怎么记录其具备匠艺的事,可泰山那就如雷灌耳了。“有眼不识泰山”,这可是公输班发出的惊叹,能让这个木匠祖师爷如此赞誉,手工活能差得了么?
心里有了主意,杨华凿取的动作更加小心谨慎,工具又不趁手,足足忙了半个时辰,才总算完整的取下了那块大水晶。
就这么点活,已经让他大汗淋漓,全身酸痛。只是想到极有可能借此解决温饱问题,心里只有说不出来的高兴。
将洞中的大小水晶残片,搜刮一空之后,三人便踏上了归途。临出洞时,林和壮都意犹未尽,壮嘀咕了一句:“洞里可比家里暖和,还不如住在山洞里,而且没那股呛人的味道。”
为了取暖,几乎每一家都会在屋里用火塘取暖,不过由于通风性太差,所以燃烧产生的烟气便难以排出,积累之下空气自然浑浊不堪。
“那是因为山洞里几乎是恒温,和外界没有多少热量交换,所以才会冬暖夏凉。”杨华随口一答,接着便呆住了。
对啊,这么简单的道理,我怎么还会为一个小小的保暖问题困住。
兴冲冲地带着两个弟弟赶回家里,杨华便开始分派任务,准备完成自己到这个世界的第一件作品:火炕。
一开始的时候,他把解决保暖问题的思路放在了衣物上面。
可在他的记忆中,最适合用于普通民众御寒的棉花并不是华夏大地上的原生物种,出现的时间比较迟,推广普及的时间就更晚了。
他并不清楚此时哪里有棉花,说不定远在万里之外,自己连走出百里都还成问题,所以想都不用再想。
皮革倒是暖和,又太过昂贵,在养殖业几近凋零的周地是别想了;毛纺织品的原料倒是便宜,但要用羊毛纺线,原料就算能找到,自己恐怕也要研究好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其中的技术问题。
如此,他便限入了思维的困局。
不过山洞的保暖效应打开了他的思路,不就是热能传导么,改变不了衣物,那就改变小范围的局部温度嘛。在北方农村,谁家里能没个火炕啊!
这东西,不需要什么技术含量,对材料需要也不高,造起来应该也不复杂,绝对是现在这种情况下的上上之选。
两个弟弟各自领命而去后,杨华就开始在院中的地上设计起草图来。
目前自己能用上的建筑材料极为有限,也就只有石块、泥土和木头,所以设计方案也只能量体裁衣了。
火炕只是个简单的对热量传递和储存过程利用的产物,只要设计好烟道,不让燃烧产生的气体进入室内,便绝对没有危险。
可惜材料实在有限,不然他大可设计一个集供暖、烧水、做饭为一体的热能系统。
要知道,对于这个时代的普通百姓来说,冬天洗个热水澡,那可真是一种奢侈的举动。凭一个小陶罐,想要烧到足够洗澡的热水,实在是太麻烦了。
之前他实在忍不住用井水擦了个澡,那酸爽,缩在被窝里好久才缓过劲来。
有了火炕,以后再想办法烧出大点的陶缸,自己就可以好好泡个澡了。嗯,这条也要加入计划任务表里,否则一个冬天不洗澡,人都得臭了。
有了目标,整个人的精神劲都不一样了。等他哼着歌设计好结构图的时候,刻也依约而来了。
杨华哪里舍得走,简单的向刻介绍了自己的想法,后者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。当下也不赶着回城了,立即加入了建筑大军。
也幸好有刻的加入,林和壮毕竟年少,而且从小营养不良,身体也确实没多少点力气。
杨华自己虽然稍好点,但干起体力活来还有些吃不消。若真只有他们兄弟三人,怕是一天也完成不搬运任务。饶是如此,四个人也忙活了两个时辰,才算把杨华需要的材料备齐。
休息片刻之后,四人又开始忙碌起来。
虽然看起来是个简单的工程,但华和刻都没有这类的经验,林和壮就更不用说了,其间还塌了好几次,除了中间吃了母亲熬的粟米粥,几乎一直没有停歇。
一直忙到大半夜,这个工程才算基本完成。
看着眼前这个坑洼不平极是粗糙的火炕正热气蒸腾,杨华感慨不已:设计虽然已经极尽简洁,但这与自己预想中的成品差别未免太大了吧。
看来光有好的想法是远远不够的,高超的技艺单从书本上是学不来的,那需要大量的实践积累才行。
想及此处,他不由担忧起自己那几个初步形成的构想起来,理论上都是可行的,在他看来甚至是非常简单的,但如果真正付诸实施,不知道会遇到多少困难。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diaoju5.com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diaoju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