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己目前最期盼的望远镜有了着落,这让杨华大大地松了口气。
接下来这三天里,他上午协助苌弘完成星图,下午去藏室抄书看书,得到空闲便四处窜岗,晚上则在家里完善补充自己的各项计划。
有清他们的宣传,他的失忆症已是人人皆知,所以窜岗的时候,倒也没遇上什么麻烦,即使忘了之前的事,都得到众人的谅解。
为了尽快熟悉环境,逼得他使出浑身解数,真正是有计划、有目的的进行窜岗。
为了不浪费宝贵的时间,他烧柴为炭,以思维导图的模式在家里的几面墙上画出王宫人员结构图。
根据已知情况,标注出每一个盲点,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将最新得到的情况补充上去,逐步完善导图的结构。
有了足够的重视,这件事对他来说倒没有丝毫难度:不就是构筑知识树么,高考之前自己干了不知道多少回了。
相比于高考的那些考点,就目前王宫的这点人,简直就不在一个数量级上。
以这样的方式窜岗,效率自是不言而喻。
短短几天,整个王城之内,除了天子后宫他没法涉足外,其他地方都被他摸了个门清,甚至还标注了一些人物较为突出的特征,以及道听途说的诸多八卦新闻。
看着自己的第一份王城人员结构图,杨华颇有“一图在手,天下我有”的成就感。
至少在洛邑这一块地方,他算是有了基本的概念,再也没有“外人”的感觉。
越是了解王城的情况,他越是感慨。
别看周王室现在衰弱得一推就倒,但周公旦设置的国家机构还真是完备,数量接近上千的小吏们,几乎无所不包。
这些可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啊,可惜生不逢时,只能跟着周王室一起腐烂。
当然,这其中也是有明显侧重的。
比如杨华所在的星相巫祝和祭祀这一块,只有祭祀的官吏稍多一点,多的原因也很简单:这些官吏差不多都是东西周公“赞助”的,干周王室的事,领两个周公的钱。
纯属周王室的,严格说来就只有杨华一个人,连苌弘都是刘文公的家臣——王室不会给苌弘一文钱。
其他部门大概也是这样的情况:官多出于刘、单二卿及东西周公,吏才是周室自己的臣民。
为了减少“不必要”的开支,周王室简直想尽了一切办法。
整个官吏结构围绕着王室成员的需求进行铺排,这上千匠吏中,七成以上的人都是用来保障天子及妃嫔的吃穿住用行的。
别看周王室现在穷困潦倒,在足够的人力运作下,生活还算勉强过得去。当然,这个勉强是相对的,比起杨华他们这些人就完全是一个天上,一个地下了。
比如整个王城都没有一个贩肉的地方,但天子每天却要宰两只羊;大家都衣着单薄,但负责给天子及妃嫔制作裘袍的人却有一百余名;粟三菜七成为小吏们的标准配比的时候,还有近百人专门负责消耗大量五谷给天子酿各种酒和饮料。
杨华开始还奇怪,怎么说三万多人的产出养一个人,应该是很轻松的事啊。
逐渐了解之后,他才明白为什么居然会到无法承受而大量弃耕离国的地步。天子的生活标准,实在是太过奢侈了。
更何况,三万多百姓养的不是一个人,而是一个家族:王族。
周王室有一个祖传的优点:能生。
传说周文王就有一百个儿子,这成为华夏文明多子多福文化传统的典型例子。
周文王到底有多少个儿子杨华并不清楚,不过现在在位的周王便有三十多个儿子,而他的兄弟据说也有二十多个。
这还仅仅只是最直接的血亲,要是再往上算,那可就不得了了。
仅这五十来个人需求,就得有上千户倾力供给,一个王室成员才食二十户,这已经是压缩到最低限度了。
通过窜岗了解了大致情况之后,杨华再不惊奇大家负担为何这么重,而是惊奇这样的重负下,周王室居然还能基本正常运转。
怎么看,这个崇尚亲亲尊尊的“家族企业”,早就该破产倒闭了才对。
百思不得其解,只好放在一边了。作为一名最底层的小吏,这些还真轮不到他来操心。
在摸清王城的各个部门的情况后,杨华最喜欢去的便是匠作坊。
当然,匠作坊只是小吏们私下的称呼,其正式称呼应该是玉府。玉府本来是负责王的金玉、玩好、兵器和车乘礼乐之器,及一切珍贵物品的收藏的所在。不过现在它成了整个王城的匠作中心,所有的工匠都集中在这里,统一进行管理。
好吧,就是为了少设几个官,在周地,仅有的几个贵族家也没有余粮啊。
各式工匠集中起来,也足有两百多人。
制玉、造车、冶炼、纺织、木工、漆工……这个时代几乎所有门类的工匠无不包括。
这几乎就是一个春秋版的制造中心啊,一意识到这一点,直让杨华两眼放光,恨不得自己也搬到这里来。
前世的中国就是世界的制造中心,以无以伦比的制造业为支撑展开自己的民族复兴大业。制造业的重要性,即使是他这个未涉社会的人也一清二楚。
可惜,周地的制造业并不是为了复兴大计,仅仅只为了满足周天子个人的需求,不仅是日常所需,更主要的是陪葬品。
说起来,现在的周王虽然即位才五年,不过因为前面当太子的日子太长,所以即位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了。
古代帝王一旦即位,一般就会开始准备自己的陵寝,即使是年轻的也没有例外。
这其实并不奇怪。
古代帝王的陵墓规模是非常宏大的,在位时间越久,所建陵墓便越壮观。
比如著名的汉武帝,他的陵墓便修建了半个世纪之久,不仅设立了专门的官员管理,光专门负责洒扫浇树的人便有五千多人,参与建设的工匠更是不可计数。
这么宠大的规模,耗费的人力和物力是极为惊人的。与之相伴的,还有大量的陪葬品,死者生前享用的一切,包括美妻艳妾都送到坟墓中去。
无数财富和大量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便这样不断被埋入地下,没有半点价值的随死者腐烂消亡。
更令人痛心的是,大量的能工巧匠,他们不仅将一生的时间都花费在建造陵寝上,往往还会随着陵寝的峻工,把自己也同时埋葬。
天子、诸侯、贵族、巨富,一代代持之以恒地为维持自己死后的荣光,不断蚕食着后人发展的潜力。
越是深入了解,杨华便越是痛恨这种落后愚昧的殉葬、厚葬之风。
不过以他现在的力量,根本就没有办法对其施加影响。甚至连他自己的性命,也丝毫由不得他做主。
不管是因苌弘之事被灭口,还是被列入殉葬名单,像他这样微不足道的存在,甚至连发出的一声抗议都不会有人听到。
幸好他从不与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死磕,即使是事关生死,如果自己真的没有办法改变,他也能将之完全抛之脑后。
现在他最大的乐趣,便是一个个地跟匠作坊的工匠们交流。他并不是想跟他们学习制作的技巧,而是逐步勾勒出这个时代的制造水平的蓝图,理解各门各类的简单原理。
和很多男孩子一样,拆拆装装也是他的乐趣之一。学了物理之后,机械原理更让他很是着迷。
当然,要把那些东西拿出来变成现实,需要满足的条件实在太多了,短时间内肯定是想也别想了。
他现在要做的,主要是将自己所知的理论与现在的实际一一对应,这才能让自己不至于空有一身知识却完全没有用武之地。
是以对他来说,匠作坊的意义,丝毫不比藏室那三代藏书逊色半分。
在匠作坊混了两天,他便知道为何泰山对自己制作镜片的要求如此不屑了。
那些为周王陪葬而准备的玉器,制作之精美,简直让他叹为观止,不敢相信这是人工做出的。这里的每一个工匠,技巧几乎都是来自于家学,从出生落地,绝大多数人的一生便已经注定。他们一生的价值,便是为贵族制作出几件优秀的玉器。
正是因为家学的传承,服务对象一直都是周王室,制作的内容又大同小异。所以初时的惊叹之后,杨华也开始明白过来,他们的技艺自然是没话说,但他们制作的方法和思路,可以说几百年来没有什么变化。
事实上,他们也没有进行创新的可能,因为他们的作品无非两种,王室的日常用品和王室的陪葬品,而这些,都是有严格规定的,创新反而意味着受到惩罚。
这个班上得有滋有味,若不是家里不断减少的粟米在提醒着杨华生活的残酷,他都快要习惯这种生活了。
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diaoju5.com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diaoju5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