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名:百家齐鸣之周统战国

第十二章 不就抄点字么

    不大的几案上,摆着一卷竹简,一把书刀,两只毛笔和一盏墨汁,几案旁边的地上放着个竹筒,里面是一把制好的空白竹简。
    每样东西对于杨华来说,都熟悉又陌生。只要了解过华夏族文字演变的人,都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,但即使是花了些时间专门练习书法的他,也没有用过其中任何一种。
    别人已在埋头书写,他却在那里把玩竹简、书刀,嗅嗅墨汁,研究了一下笔头、笔杆,玩得不亦乐乎。
    华夏文明使用竹简的历史,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夏朝。
    《尚书》便有“惟殷先人,有册有典”的记载,再加上册字最初的形象就是编连起来的竹简样式,基本便可确定,夏商之时,不仅有了成熟的文字,还有着大量的典册记录。
    只不过竹简并不是容易保存的东西,所以流传后世的大多以甲骨和青铜器上的文字为主。
    至于毛笔,虽然历史上有蒙恬发明毛笔的故事,但实际上在此之前,毛笔便已经有了相当长的使用历史。而墨的身影更是在史前的彩陶纹饰中就出现了,随后不断发展,成为书法艺术中重要的一环。
    看着自己面前这笔、刀、墨、简、盏,春秋战国版的“文房五宝”,杨华略有些遗憾。
    没有纸,书写便始终受到限制,用牛车拉上一车竹简,也不过就是一两部书的样子,这还是古汉语极为精简的情况下。
    在他的记忆古埃及在公元前三千年便已经出现了莎草纸,虽然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纸,制作工艺也相当复杂,但携带和使用要比竹简方便多了。
    造纸么……仔细回想片刻后,杨华无奈地摇了摇头,自己只知道蔡伦发明了纸,却不知道纸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。不过既然汉代就能做出来,应该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吧,有空可以研究研究。
    正想着出神,手中旋转的毛笔飞了出去,不偏不倚正好打中刻的后脑勺。院子里的宁静被笔落地和刻的低呼打破,引得人人侧目查看。
    刻摸着被打的地方,转身瞪了一眼杨华,随即发现杨华面前的空简上连一个字都没开始写。当下也顾不得骂人了,一脸焦急地道:“你怎么还没开始?先说清楚,这一回,你的那份可别全指望我!”
    杨华讪讪地一笑,看来自己以前着实没少占刻的便宜。立即收拾思绪,趁着捡回毛笔之际,观察了一下周围的人是怎么做的,然后摆好竹片,摊开竹简,拿起毛笔正准备蘸墨的时候,却被竹简上的字吸引了。
    他分到的这份竹简是天官冢宰的冢夫篇,内容他并不感兴趣,但上面的字体却与门口篇额上的字体风格一致。字迹较新,显然是不久前才完成的。
    用的字也不是小篆,而是后世较为熟悉的秦隶,字体结构已经没有多少变化了。
    秦隶其实并不来源于秦国,当时山东六国在文化上远比秦要繁荣,秦一统之后,便整理各国文字,最后形成了秦隶。当然,小篆才是这个时代主流的字体,隶书只是辅助,一直到汉代才真正兴盛起来。
    这份很可能出自老子之手的字,字型工整端秀,笔画浑厚又略带飘逸,肥瘦刚柔,纵横奔放,别具一格。
    杨华虽然只是一个极为业余的书法爱好者,甚至他练习书法的目的根本就是想高考能多得几分。只是时间花进去,多少还是有一点点根基,对于书法的欣赏也算是半个入门者。
    一想到这可是老子亲手所书,这卷竹简对他来说意义就不一样了,简直如获至珍,分析其笔法行文渐入忘我之境。“老天,你不会连怎么写字也忘了吧。”不知过了多久,刻回头看到杨华在那里发呆,仍然没有写下一笔,不由叫起苦来,更引得周围一阵窃笑之声。
    杨华愧然一笑,面露尴尬之色,低声安慰道:“放心放心,这次不会让你代劳的,我只是在酝酿而已,马上开始。”
    “酝酿酝酿,再酝酿日头就要落山了,今天还有事情要办呢。”刻白了一眼幸灾乐祸的众吏,嘀咕着转了回去。
    杨华显然已明白这事的个中缘由,当下也不敢再耽搁。
    竹片上写字对他来说是头一遭,可写字嘛,一天写掉一支笔的生活对他来说只是常态,还会被这事难住就简直是笑话了。
    比起用纸,竹简确实有些不便,先在几案上试了一会儿,杨华才稍稍找到了些手感。
    初时他也学着其他人一样,一板一眼的照着竹简上的字体书写,写完几片就渐渐开始加入自己的风格,一入佳境就愈发不可收拾。
    每写完一片,便放在旁边的空地上晾干,不一会儿他写好的竹片便赶上了刻。
    等到竹筒中的空竹片已经用尽,他才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跪坐得有些麻木了。看来以后有机会得给自己做套桌椅,这样跪坐在地上实在太不习惯了。
    在心里给自己添了待办事项后,杨华缓缓地起身活动一下手脚,环顾四周,其他人仍在埋头苦战,或许是因为宫正的压力,一众小吏几乎是写一笔便对照一下,小心翼翼,唯恐有错,速度自然就慢了。
    即使是其中写得快的,也才完成七八片。间或还能听到一两声写错字的悲叹。写错了虽可以用书刀削掉再写,但竹片本就很薄,多削两次,整片竹简就废了。
    室老身边的小吏被杨华的动作吸引而来,见杨华已经写完,略有些惊讶,随即将已经晾干的竹简抱了上去,交给室老查看。
    刻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小吏的背影,转身东瞧瞧西看看,还拿起杨华的竹筒倒转过来摇了摇,完全不敢相信这个平时还要靠自己帮忙的家伙,这次竟然能比自己快上一倍有多。
    等他看到仍在地上晾晒的竹片后,脸色不由变得极为古怪起来。“你,你写错了吧,不过,嗯……”
    也难怪他无法用准确的言语表达,因为杨华写着写着,字体便成了后世常用的楷体字。幸好没有在其中掺入简体字,全都是老老实实照着笔画书写,只是风格变了个样。
    在纸普及开来之前,由于并没有多少练习的机会,字体的变化其实是非常缓慢的。
    汉代造纸术改进之后,书法的内容才开始丰富起来,到唐朝进入极盛之时。后世那种墨池笔山练就出来的书法名家,是这个时代的人不可想像的。
    杨华闲暇之时练习的书法,便是以唐代名家为主,特别是颜体和柳体,临摹的次数最多。对书法的了解不多,可他的写字量嘛,从高中三年的地狱模式出来的人,不用想也知道。
    没等他得意多久,刚才那个小吏又小跑过来,低声道:“室老叫你。”
    杨华忐忑不安地走到台阶下,室老正拿着其中一片竹简端详,右手在空中比划着,似乎在研究简上字体的行笔运转。隔了好一会儿,才放下竹简道:“你的字倒是别具一格,是跟谁学的?”
    跟谁学?杨华不由一滞,若真要讲跟谁学的,那便是颜真卿和柳公权,且不说这两人认不认他这徒弟,但要等他们出现,还得上千年呢。
    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diaoju5.com。新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diaoju5.com